近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遇到一些挫折,包括华为、中兴等企业遭美国国会恶意指控,三一重工的关联企业在美修建风电场也遭否决,中海油收购尼克森遭加拿大政府反复审查等等。 一时间,从企业到舆论,群情愤然,对这些案例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美国政客为了选举利益牺牲了中国企业的商业利益,这些案例的背后是一些国家利用政治手段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存在浓厚歧视和敌视心态等等。 这些分析固然有合理之处,但却未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全貌。由这些分析所引发出来的受害者心态、对抗报复情绪则更加不是中国该有的大国心态,也无助于中国企业未来更加顺利地出海。 自2000年国家把走出去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来,中国企业出海正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实则是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互为表里,这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必经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企业到百姓,我们该有何种大国心态呢? 其一,所谓大国心态,乃指以大局观看待个体案例,不以偏概全无视大局。如果我们光看华为、中兴和三一案例,或许以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收购阻碍重重。但权威咨询机构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额已达62亿美元,是去年全年的两倍多,更创下同期历史最高值。其中大案包括大连万达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 从1988年至2010年这23年间,在外国企业向美国负责投资审查的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通报的近两千起投资项目中,被否决的只占3.5%。从整体来看,美国依然是开放度较高、投资安全性较大的理想投资目的地。中国企业不应以个别交易受挫而误判全局形势。 其二,所谓大国心态,乃指以平常心对待失败。海外投资并购属客场作战,自然要适应客场的规则特色。任何国家政府都对投资并购设立一定的门槛并享有审查批准权力,对涉及能源、安全、通信等敏感行业的并购严加审查乃属国际通行做法。因此,对企业来说,一旦涉入这些行业,就应当提前将政治风险纳入总投资风险来统筹考虑,即便失败也应有平常心。就像当初外企进中国需适应“中国特色”一样,如今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应适应“外国特色”。 其三,所谓大国心态,乃指以包容心冰释误解。一国在国际舞台之崛起,必然伴随着被误解和敌视。以日本为例,当“日本第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如日中天之际,同样遭遇美国不少政治和舆论势力的敌视阻挠。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议员甚至怒砸松下收音机来表达对日本制造抢夺美国市场份额的愤怒。 中国今天经历的正是日本当年经历过的。一个后发崛起者必然会冲击到既得利益格局,因此必然会招来敌视和误解。但化解这种敌视和误解要靠宽容心乃至忍辱心,通过不懈地交往和沟通来化解,如果一味高调回击,搞硬碰硬,只会加剧敌视,加深误解。 其四,所谓大国心态, 乃指以耐心等待时机。有鉴于中国登上全球经济舞台才短短十数年时间,中国模式也尚未被外界所真正理解,体制、国情和企业股权结构也和西方均有所差异,因此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必然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要真正为全球所真心接纳也仍需要较长时间。 改变需要时间,耐心也是一种勇气。中国企业系统性地走出去不过是新世纪以来的事,虽然发展很快,但目前也仍只能算是学习期。走出去的过程一波三折,曲折往复都是很正常的事,这既有外界的原因,也有自身经验不足、应对不当的因素。因此,推进走出去战略应有更多耐心,扎实稳步,不要急躁冒进。(中国证券报)
|